欢迎访问长城小站!!   您当前的位置:长城专题 -> 长城数据库系统 -> 长城文献资料库[ 登录 ]/[ 注册 ]  

 
长城文献资料库
志愿者入口

[使用说明]
·带图标的图书,表明在库中有全文。
·带图标的图书,表明有外部参考链接。
·带图标的图书,表明在库中有PDF下载。

RSS 1.0
RSS 2.0

[相关链接]
欢迎访问小站长城数据库系列:
·中国长城建筑数据库
·中国长城地理信息系统
·长城小站谷歌长城专题
·中国长城碑刻铭刻数据库
·历史年表
·长城法律公文库
·长城景区数据库
·长城专家库
·长城视频数据库
·小站图书室
·边墙史料书库 .. 阿伦主编
·小站首页


 长城文献资料库 分类浏览:学科 地域 发表时间 年代 作者 期刊 排行 最新评论 最新更新

图书信息

《城址、文字及文明起源》

作  者:蔡凤书
     山东大学历史系
出  处:中国长城博物馆 2003年第1期
发表时间:2003-01-01
ISSN:1002-7963.0.1997-01-001
文  摘:
从五十年代初期郑州市附近商代城址的发现与发掘起,一直到七十年代的后期,我国关于古代城址的研究取得的进展并不是很大的,在这期间内,虽然有一些重大的发现,但没有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。进入八十年代以后,这种停滞不前的状态,便有了较大的改观。

参考链接:
  · http://www.chinagreatwall.org/detail/news_detail.jsp?info_id ...
正  文:
从五十年代初期郑州市附近商代城址的发现与发掘起,一直到七十年代的后期,我国关于古代城址的研究取得的进展并不是很大的,在这期间内,虽然有一些重大的发现,但没有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。进入八十年代以后,这种停滞不前的状态,便有了较大的改观 ……
您需要在登录后才能查看全文内容,请您点此登录或者进行新用户注册...>>

简单注册后,即能免费阅读1000多篇长城相关的论文,欢迎您注册为长城小站的用户,参与我们的交流!

参考文献:
注 释:
[1]转引自陈星灿《文明诸因素的起源与文明时代》,《考古》1987年第5期。
[2]蔡凤书:《文明起源“新说”驳议》,《文史哲》1988年第4期。
[3]恩格斯:《家庭、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》九《野蛮与文明》,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》第4卷,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。
[4][41]中央研究院历史语文研究所:《城子崖》1934年,南京。
[5]高广仁、黎家芳:《典型龙山文化的来源、发展及社会性质初探》,《文物》1979年第11期。
[6][31]张学海:《泰沂山北侧的龙山文化城》,《中国文物报》1993年5月23日1版。
[7]王恩田:《<城子崖>发掘报告读后记—纪念城子崖龙山文化城址发现60周年》(打印本),1991年。
[8]胡厚宣《殷墟发掘》,三联书店1955年版。
[9]尹达:《新石器时代》,三联书店1979年版。
[10][15]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:《登封王城岗遗址的发掘》,《文物》1983年第3期。河南文物研究所等《登封王城岗与阳城》,文物出版社1992年版。
[11]李先登:《王城岗遗址出土的铜器残片及其他》,《文物》1984年第11期。
[12]《中国考古学中碳十四年代数据集》,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。
[13]杨宝成:《登封王城岗与禹都阳城》,《文物》1984年第2期。
[14]京浦:《禹居阳城与王城岗遗址》,《文物》1984年第2期。
[16]安金槐:《近年来河南夏商文化考古的新收获》,《文物》1983年第3期。
[17]《读卖新闻》1983年3月30日。
[18]河南文物研究所:《河南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城址试掘简报》,《文物》1983年第3期。
[19]《人民日报》1985年1月3日。
[20]杜在忠:《边线王龙山文化城堡的发现及其意义》,《中国文物报》1988年7月15日。
[21]《山东大学报》1992年4月,其他见于《中国文物报》、《大众日报》、《齐鲁晚报》等。还有发掘简报(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:《山东邹平丁公遗址第四、五次发掘》,《考古》1993年第4期);栾丰实:《丁公龙山城址和龙山文字发现及其意义》,《文史哲》1994年第3期。
[22]曹桂岑、瞿继才:《郾城县郝家台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遗址》,《中国考古学年鉴》1987年;《郾城郝家台遗址的发掘》,《华夏考古》1992年第3期。
[23]山东省考古学会编:《文物考古通讯》,1992年5月。齐天:《临淄田旺龙山文化城面世》,《大众日报》1992年3月18日。
[24]袁广阔:《辉县孟庄发现龙山文化城址》,《中国文物报》1992年12月6日。
[25]《河南去年田野考古工作成绩斐然》,《中国文物报》1994年5月8日。
[26]《薛故城勘探试掘获重大成果》,《中国文物报》1994年6月26日。
[27]严文明:《龙山文化和龙山时代》,《文物》1981年第6期。
[28]《包头市郊发现一座原始社会晚期石筑城墙遗址》,《中国历史学年鉴》1987年。
[29]张绪球:《屈家岭文化古城的发现和初步研究》,《考古》1994年第7期。
[30]徐旭生:《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时代》,三联书店1961年版。
[32]《苏联考古学资料与研究10》(俄文),莫斯科,1950年。
[33]佐贺县教育委员会:《坏壕集落吉野ケ里遗迹概报》(日文),吉川弘文馆,1990年。
[34]《专家笔谈丁公遗址出土陶文》,《考古》1993年第4期。
[35][38]日本朝日新闻社编:《AERA》(日文),1993年2月和1993年5月。
[36]武勤英:《是原始文字,还是符号—访古文字学家裘锡圭》,《光明日报》1993年4月26日。
[37]曹定云:《丁公遗址龙山陶文质疑》,《光明日报》1993年6月20日。
[39]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:《余杭反山良渚文化墓地发掘简报》,《文物》1988年第1期。
[40]冯时:《龙山时代的陶文与古彝文》,《光明日报》1993年6月6日。冯时:《山东丁公龙山时代文字解读》,《考古》1994年第1期。刘志一:《龙山陶文考证》(待刊)。
[42]参见《东南文化》1991年第5期;《考古》1990年10期;《文物资料丛刊》第9辑。
[43]《宜昌发现我国最早象形文字》,《湖北日报》1994年7月26日,《报刊文摘》等报转载。
[44]《熊本日日新闻》(日文)1993年4月8日。
[45]蔡凤书:《尹家城遗迹 丁公遗迹》(日文),《东北 支石墓
研究》,1994年。
[46]林巳奈夫:《先殷式的玉器文化》(日文)《MUSEUM》1979年334号。林巳奈夫:《中国古代的祭玉、瑞玉》(日文),《东方学报》40期,1969年。
[47]杜金鹏:《论临朐朱封龙山文化玉冠及相关问题》《考古》1994年第1期。
[48][57]夏鼐:《中国文明的起源》,《文物》1985年第8期。
[49]安志敏:《试论文明的起源》,《考古》1957年第5期;安志敏:《谈谈中国文明的起源》,《河南师范大学学报》1991年第3期;邹衡:《中国文明的诞生》,《文物》1987年第2期;李先登:《关于文明起源的若干问题》,《天津师大学报》1988年第2期;黄盛璋:《中国青铜时代最早形成的地域和年代初论》,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》1994年第1期。
[50]孙守道、郭大顺:《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曙光》,《人民画报》1986年第8期。
[51]童明康:《进一步探讨中国文明的起源——苏秉琦关于辽西考古新发现的谈话》,《史学情报》1987年第1期。
[52]高广仁、邵望平:《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——海岱历史文化区》,《史前研究》1984年第1期。
[53]严文明:《略论中国文明的起源》,《文物》1992年第10期。
[54]栾丰实:《龙山文化王油坊类型初论》,《考古》1992年第10期。
[55]王树明:《帝舜传说与考古发现诠释》,《故宫学术季刊》(台湾)1992年7月。
[56]骆宾基:《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问题》,《人民政协报》1986年12月23日;《文摘报》1989年12月28日报道曹桂岑先生也持有4500年的观点。

[ 返回 ]
 评论
发言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用户名: 密码:
若不填用户名,则显示留言者为[匿名]。若填写用户名与密码,则会进行认证并登录(该登录状态不能保留,当浏览器关闭后登录结束,如需保留登陆状态,点此登陆)。如果只写用户名不写密码,则显示为“[未验证] 您输入的用户名。”,匿名或者未验证的留言将不可编辑、删除
验证码:图片由小写字母和数字组成,看不清请单击刷新 请在左侧框中输入右侧图中的字母或者数字,如看不清请单击刷新
标 题:  
评 论:
    [:超赞!:] [:好!:] [:窃笑:] [:笑而不语:] [:汗!:] [:囧!:]
表 情: [:大哭!:] [:鞠躬:] [:耶!!:] [:仰慕:] [:骚!:] [:醒一醒:]
    

 
 留言总数0帖 页次:1/0 每页:20条